民国纪年

提示:此条目的主题不是大韩民国纪年。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8月11日)请协助补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会因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民国纪年" — 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一幅在民国元年(1912年)发行的“中华民国元年月份牌”月历

民国纪年,又称中华民国纪年、中华民国历,是中华民国的国家纪年方式,由中华民国政府规范颁布,表记时称作中华民国×××年,简称民国×××年、民×××等,有时亦不冠“中华民国”或“民国”等字于年份之前,如×××年。这种纪年方式以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为元年,与公元纪年相差1911年;月、日、置闰则同格里历。西历2025年为民国114年。依照民国纪年制定之历法,又称国历。曾在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中国全境广泛使用,但目前仅使用于中华民国政府实际统治的台澎金马。

现在时间

民国114年7月1日 04:14:16(UTC+8)※按此刷新

概要[编辑]

清朝宣统三年八月十九(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旨在推翻清朝帝制。湖北军政府的文告和各省响应的宣言不使用年号,而使用黄帝纪元;但革命党人讨论成立共和政府时,认为黄帝纪年也不合民主共和的宗旨。宣统三年十一月初十(1911年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举行临时大总统选举,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正式就职,通电各省,颁订国号为中华民国,不再使用帝制的年号,以黄帝纪元4609年十一月十三(1912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并改用公历。

民国纪年的起始年份,与北朝鲜的主体纪年和日本大正天皇在位期间(1912年—1926年)的年号“大正”一致,即中华民国的“民国××年”,同时是北朝鲜“主体××年”和日本“大正××年”(日本的大正年号于1912年—1926年使用)。这是因为中华民国元年、北朝鲜的创建者金日成的出生年份、以及日本大正天皇的登基年份均为1912年的缘故。

公元1911年可记为民国前1年,简称民前1年,1910年为民前2年,依此类推。[1][2]

中华民国内政部每年年底委托交通部中央气象署制作次年国民历[3]:723;中华民国《公文程式条例》的第六条规定公文必须注记国历日期。

2006年,当时执政的陈水扁政府曾提议废除民国纪年、全面改采公元纪年;2021年10月,立委罗致政以“因应与国际接轨和基于国际性以及实务记载之便利通用,国际皆采用公元历”等理由曾提出《公文程式条例》第6条条文修正草案[4]。

各地使用[编辑]

自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45年期间,台湾与澎湖处于日治时期而尚为日本殖民地,由此当时台湾总督府采用与日本本土一样的天皇年号。1945年台湾进入中华民国统治之后才开始采用民国纪年。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民间转为公元纪年与民国纪年并行,但中华民国政府各机关官方文书、以及中国国民党均统一采用民国纪元。近年来台湾有部分人士及团体弃用民国纪年,只使用公元纪年,例如民主进步党的公文、网页、文宣以及党证[5]。

公元年份

1944年

1945年

1946年

1949年

1955

中国大陆

民国33年

民国34年

民国35年

国统区:民国38年解放区:改用公元

改用公元

中华民国自由地区(台湾地区)

中国大陆沿海部分离岛[注 1]

金门与马祖

民国38年

民国44年

台湾与澎湖

昭和19年

昭和20年(至10月24日)民国34年(10月25日起)

日本

昭和20年

昭和21年

昭和24年

昭和30年

台湾传媒报章自中华民国治台以来曾一律采用民国纪年,《自由时报》及《台湾时报》于2005年9月6日起均开始转用公元纪年[6],《台湾时报》及已停刊的《苹果日报》则在纸本刊头同时标示公元、民国与农历3种纪年;而《联合报》、《中国时报》及军系报纸《青年日报》[7]继续维持使用民国纪年。常见于台湾媒体的“○年级”或“○年级生”,则是对民国纪年某年代出生者的统称,例如民国50年代(约同公元1960年代)出生为“五年级”、民国60年代(约同公元1970年代)出生为“六年级”等。

二战后因日本投降撤离台湾,中华民国政府为了提升台湾人的中国民族主义意识,对过去凡是用到日本年号的物品或文献一律修改成民国纪年(如台中一中建校纪念碑碑文上的大正三年修改为民国三年、碧潭吊桥桥头的完工日期标记由昭和十二年修改为民国二十五年),2011年宜兰县政府教育处长陈登钦批评此举对历史教育或研究造成困扰,认为日治期间台湾与民国并无关联[8]。目前新出版的历史书籍或古迹解说,或有直接使用日本年号,或在日本年号后附上民国及公元纪年,又或仅采公元纪年以回避意识形态争议。

香港[编辑]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时,香港为英国属地,官方一直采用公元纪年,民间亦与农历并行采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部分设香港分支版本的多地版本中国大陆民营报纸也有使用民国纪年。例如《大公报》的香港版本,该报在1949年9月30日以前使用民国纪年,报纸各版上方横线上“大公报”隶书右侧会刊载”中华民国XX年X月X日”。而从1949年10月1日起,则改为“公元XXXX年X月X日”(几十年后又撤掉公元二字,但公元纪年使用至今)。然而《大公报》的报社领导人员当时早已倾向于亲共而非反共。

1997年7月香港主权交接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前,部分立场反共、亲中华民国[9]的中文报章会印有公元、民国纪年(例如:《星岛日报》、《东方日报》、《快报》,已停刊的《工商日报》、《华侨日报》[9]、香港主权移交前的《明报》),以及农历并列。而曾由《星岛》、《华侨》、《工商》三大报社所主导,已倒闭的佳艺电视,新闻报导时也一度采用民国纪年,但香港主权移交后,除个别亲国民党社团以外,媒体的使用均取消[10]。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下属的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被指在2017年隐去原发表于公元1977年《工商日报》《华侨日报》报章眉头上“中华民国纪年”。事发后,政府档案处前处长朱福强进行批评,立法会议员尹兆坚、周浩鼎提出质疑[9]。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承认裁走“中华民国六十六年”做法,未充分尊重历史文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就事件表示歉意[11]。

中国大陆[编辑]

使用民国纪年的人民币

1912年1月1日起使用民国纪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的决定。[12][13]次日起,《人民日报》报眉停用民国纪年,改用公元纪年。[14][12]

1949年10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主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取代中华民国政府统治绝大部分的中国疆域其有效统治之领土改用公元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于1912年至1949年的中华民国时期历史叙述时,也只提公元纪年。但学术著作仍可使用民国纪年至民国38年(1949年)9月,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认为中华民国自1949年10月1日[注 2]已经停止存在。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中国南方省份仍由中华民国政府控制,使用民国纪年。195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控制中国大陆全境。1955年2月25日,中华民国政府放弃大陈列岛,实行大陈岛撤退。双方实际管辖陆地区域未有变化。至此,现今中国共产党统治区(大陆地区)已经基本停用民国纪年。

于1948年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中,票面正面采用了中华民国纪年方式。由于第二套人民币直到1955年3月才开始发行,在此之前一直沿用带有民国纪年的钞票。[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也有一些地方文书继续沿用民国纪年的。[17][18]

进入21世纪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为涉台用语制定的指导性文件《关于正确使用涉台宣传用语的意见》中,第一项第1条规定:“对1949年10月1日之后的台湾地区政权[……]不使用‘中华民国’,也一律不使用‘中华民国’纪年及旗、徽、歌。”例如,福建电视台在涉及报道台湾地区相关新闻的时候,若素材中包括台湾的影片、图片、文字出现“民国”纪年,则会将原素材中的年份打上马赛克,并通常会将其修改为公元纪年[19]。从台湾进口的书籍因含有中华民国字样或民国纪年,涉嫌“损害国家主权,违反一个中国原则”,也被海关查扣[20]。

海外华人社区[编辑]

1917年3月8日新加坡的叻报,上头印有民国纪元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新加坡的华文报纸上头的日期为民国纪年。现今只有公元纪年。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海外华人社区也逐渐在媒体上取消了民国纪年的使用。[21]

标准写法[编辑]

根据《中华民国国家标准》中的CNS 7648《资料元及交换格式–资讯交换–日期及时间的表示法》(与ISO 8601类似),纪年可用公元,也可冠以大写“R.O.C.”字母(简写)后用民国纪元。例如,公元2025年(中华民国114年)1月2日可写作“2025-01-02”或“R.O.C.114-01-02”。

转换方法[编辑]

公元纪年减去1911即为民国纪年,而民国纪年加上1911即为公元纪年。

例如:去年 (2024) 即为民国 113 年;今年 (2025) 即为民国 114 年;明年 (2026) 即为民国 115 年。

民国纪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公元纪年

1912

1913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1920

1921

民国纪年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公元纪年

1922

1923

1924

1925

1926

1927

1928

1929

1930

1931

民国纪年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公元纪年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民国纪年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公元纪年

1942

1943

1944

1945

1946

1947

1948

1949

1950

1951

民国纪年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公元纪年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民国纪年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公元纪年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民国纪年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公元纪年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民国纪年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公元纪年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民国纪年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公元纪年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民国纪年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公元纪年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民国纪年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公元纪年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民国纪年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公元纪年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

2029

2030

2031

民国纪年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公元纪年

2032

2033

2034

2035

2036

2037

2038

2039

2040

2041

民国纪年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公元纪年

2042

2043

2044

2045

2046

2047

2048

2049

2050

2051

民国纪年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公元纪年

2052

2053

2054

2055

2056

2057

2058

2059

2060

2061

同期存在政权之纪年[编辑]

中国

宣统(1909年1月22日-1912年2月12日;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2日):清宣统帝溥仪之年号。

共戴(1911年12月16日-1915年6月9日;1921年2月21日-1924年11月26日):外蒙古哲布尊丹巴八世之年号。

洪宪(1916年1月1日-1916年3月22日):中华帝国皇帝袁世凯之年号。

通治(1917年4月28日-8月30日):四川懋功县起事者察都之年号。

和兴(1921年):湖北咸丰县起事者聂真娃之年号。

天佑(1926年4月-1928年):河南林县起事者韩欲明之年号。

熙顺(1929年2月2日-8月7日):山东长山县起事者马士伟之年号。

大同(1929年4月):苏北起义势力大同军之年号。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纪年(1931年11月7日-1935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之纪年。

中华共和国纪年(1933年11月22日-1934年1月21日):中华共和国之纪年。

大同(1932年3月9日-1934年2月28日):满洲国之年号。

康德(1934年3月1日-1945年8月18日):满洲帝国之年号。

成吉思汗纪年(1939年-1945年) :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之纪年。

朝鲜半岛

大韩民国(1948年8月15日-1948年9月24日):大韩民国之纪年,由1919年起计算。

檀君纪元(1948年9月25日-1961年12月31日):大韩民国之纪年。

主体(1997年9月9日-2024年10月12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之纪年,由1912年起计算,1997年起开始使用。

越南

维新(1907年-1916年):越南阮朝阮福晃之年号。

启定(1916年-1926年):越南阮朝阮福晙之年号。

保大(1926年2月13日-1945年9月2日):越南阮朝阮福晪之年号。

日本

明治(1868年10月23日-1912年7月30日):日本明治天皇之年号,日治台湾(1895年起)及日治朝鲜(1910年起)与日本本土一同使用。

皇纪(1873年1月1日-1945年):日本的纪年方式之一

大正(1912年7月30日-1926年12月25日):日本大正天皇之年号,日治台湾及日治朝鲜与日本本土一同使用。

昭和(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日本昭和天皇之年号,日治台湾及日治朝鲜(均至1945年止)与日本本土一同使用。

平成(1989年1月8日-2019年4月30日):日本第125代天皇明仁之年号。

令和(2019年5月1日起):日本第126代天皇即今上天皇德仁之年号。

问题[编辑]

民国百年虫:与2000年问题相似,该问题对使用民国纪年的电脑系统或软件有影响。

注释[编辑]

^ 1955年大陈岛撤退中华民国自由地区范围仅剩台澎金马(现今范围)

^ 一般认为该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日,另说9月21日或9月30日[15]

参考文献[编辑]

^ 年岁对照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华民国内政部户政司

^ 日据时期中华民国年号对照表[失效链接],新竹县政府地政处

^ 中华民国九十八年中华民国年鉴,行政院新闻局

^ 提修法將國曆改公元 羅致政:世界上99%以上國家用西元曆. [2023-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9).

^ 民主進步黨. [2018-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5).

^ 每日报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湾时报》

^ 其纸本刊头亦有同时标示农历纪年

^ 宜縣將提案 日治歷史教科書採日本年號. 自由时报. 2011-07-23 [2017-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3) (中文(台湾)).

^ 9.0 9.1 9.2 康文署涉審查 刪歷史資料 學者轟輕蔑. 都市日报. 2017-05-31 [2022-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2) (繁体中文).

^ 刘澜昌. 在河水井水漩渦之中: 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新聞生態【增訂版】. 独立作家-秀威出版. 2018-07-01 [2023-12-03]. ISBN 978-986-326-559-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3) (中文(台湾)).

^ 剪走民國 康文署認衰道歉 議員批篡改歷史. 都市日报. 2017-06-01 [2022-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4) (繁体中文).

^ 12.0 12.1 印務局 -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 bo.io.gov.mo. [2025-01-11].

^ 第二章 记录新政协.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21-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 李东东谈新闻:开国通讯报道是怎样写成的(2)——中新网. www.chinanews.com.cn. [2025-01-17].

^ 也談新中國的成立日--期刊選粹-人民網. cpc.people.com.cn. [2025-01-17].

^ 为什么采用中华民国纪年. 青岛新闻网. [2021-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9).

^ 1949年11月营业牌照 解放后为何还用民国纪年?. 扬州晚报. 2009-02-10 [2021-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6).

^ 开国大典那天颁的奖状咋还是民国纪年 83岁的王仁甫老人想捐出奖状以供研究. 河南商报. 2007-06-25 [2021-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9).

^ 海峡新干线. 急了!蔡英文大言不惭,为拉票声称“公投”结果“影响台湾未来”_哔哩哔哩_bilibili. b23.tv. [2021-11-13].

^ 龍應台書被禁後 天津海關再查扣1321印有「中華民國」字樣的書. 香港01. [2022-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3).

^ 周筠. 北望“娘家” 大马华人看见了哪个中国. 自由亚洲电台.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02).

参见[编辑]

中华民国主题

中国年号索引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

主体历

先前的纪年体系:年号纪年

1912年-1949年,共38年中国历史纪年体系-中国大陆

后继的纪年体系:公元纪年

先前的纪年体系:年号纪年

1945年-,共79年台湾历史纪年体系-台湾

后继的纪年体系:使用中

查论编历法(列表)历法种类

阳历

阴历

阴阳历

广泛使用

农历

格里历/公历

天文纪年法

ISO周日历/ISO 8601

UNIX时间

印度教历(含佛历)

伊斯兰历/回回历

伊朗历/回回阳历

区域使用亚洲

东亚农历

道历/黄帝纪年

和历

朝鲜旧历(英语:Korean calendar)

越南历

民国纪年

亚述历

巴哈伊历

希伯来历

伊朗历法

琐罗亚斯德历(英语:Zoroastrian calendar)

伊朗荣光历(英语:Jalali calendar)

伊斯兰历法

法斯利历(英语:Fasli calendar)

算表伊斯兰历(英语:Tabular Islamic calendar)

库德历(英语:Kurdish calendar)

蒙古历

藏历

傣历

彝历

水历

台湾原住民历法

布农族板历

达悟族夜历

爪哇历

巴厘岛历法

巴厘葩乌空历(英语:Pawukon calendar)

巴厘萨卡历(英语:Balinese saka calendar)

马兰诺历(英语:Melanau calendar)

缅历

泰国历

泰国阴历

泰国阳历

印度历法(英语:Hindu calendar)

印度国定历

维克拉姆历

阿萨姆历(英语:Assamese calendar)

孟加拉历

耆那历(英语:Vira Nirvana Samvat)/大雄纪年

奥迪历(英语:Odia calendar)

旁遮普历(英语:Punjabi calendar)

锡克教那纳克历(英语:Nanakshahi calendar)

底罗仆多历(英语:Tirhuta Panchang)

马拉雅拉姆历(英语:Malayalam calendar)

曼达安历(英语:Mandaean calendar)

梅泰历(英语:Meitei calendar)

泰米尔历(英语:Tamil calendar)

图陆历(英语:Tulu calendar)

特里普里历(英语:Tripuri calendar)

尼泊尔历法

雅拉姆王历(英语:Yele Sambat)

尼瓦历

维克拉姆历

欧洲

亚美尼亚历

盖尔历(英语:Irish calendar)

德国异教历(英语:Heathen holidays)

卡特利历(英语:Georgian calendar)

罗马尼亚历

立陶宛历(英语:Lithuanian calendar)

斯拉夫历(英语:Slavic calendar)

斯拉夫原生信仰历(英语:Slavic Native Faith's calendars and holidays)

北马其顿历(英语:Macedonian months)

威卡历(英语:Wheel of the Year)

非洲

阿坎历(英语:Akan calendar)

柏柏尔历(英语:Berber calendar)

博拉纳历(英语:Borana calendar)

埃及历法

伊博历(英语:Igbo calendar)

绍纳历(英语:Shona calendar)

索马利历(英语:Somali calendar)

塞索托历(英语:Sotho calendar)

科萨历

约鲁巴历(英语:Yoruba calendar)

祖鲁历(英语:Zulu calendar)

美洲

尼斯迦历(英语:Nisga'a#Nisga’a_calendar/life)

玛雅历

特殊历法种类

卢恩符文历法(英语:Runic calendar)

中美洲历法

长纪历

历法循环

教会年历

科普特历

儒略历

儒略改革历

埃塞俄比亚历

东正教礼仪历(英语:Eastern Orthodox liturgical calendar)

圣人历

历史历法

前伊斯兰期阿拉伯历法(英语:Pre-Islamic Arabian calendar)

雅典历(英语:Attic calendar)

阿兹特克历

阿兹特克神圣历

阿兹特克太阳历

巴比伦历

保加尔历(英语:Bulgar calendar)

拜占庭历

卡帕多西亚历

凯尔特历(英语:Celtic calendar)

占婆历(英语:Cham calendar)

朱拉历

高卢-科利尼历(英语:Coligny calendar)

古埃及历法

以诺书历法(英语:Enoch calendar)

佛罗伦斯历(英语:Florentine calendar)

法国共和历

日耳曼历法(英语:Early Germanic calendars)

古希腊历法(英语:Ancient Greek calendars)

古印度历法

印加历法

古马其顿历法(英语:Ancient Macedonian calendar)

玛雅历

哈布历

卓尔金历

穆伊斯卡历(英语:Muisca calendar)

亚摩利五十周期历(英语:Pentecontad calendar)

比萨历(英语:Pisan calendar)

库姆兰历法(英语:Qumran calendrical texts)

拉帕努伊历(英语:Rapa Nui calendar)

罗马历

鲁米历(英语:Rumi calendar)

苏维埃革命历

瑞典历

土库曼更订日月名称(英语:2002 renaming of Turkmen months and days of week)

朝鲜主体历

历史学用历法

前儒略历

前格里历

儒略历

人类学用历法

全新世纪年

另类历法

不调和教历(Discordian calendar)

新世纪运动历法

梦语历(英语:Dreamspell)(Dreamspell calendar)

改革历法

世界历

十三月历

闰周历

ISO周日历

国际固定历

实证主义历法

火星用历法

大流士火星历

虚构历法

中土历(英语:History of Arda)

《魔戒》

星历

《星际奇航记》

噩尽历

《噩尽岛》

银河标准历

《星球大战》

历法呈现与应用

万年历

历 (用品)

编年方法

纪年

0年

距今

公元纪年

人类纪年

民国纪年

黄帝纪元

崇祯纪元

皇纪

岁星纪年

太岁纪年

干支

天干

地支

火空海

绕迥

佛历纪年

孔子纪年

成吉思汗纪年

帝王纪年

罗马建城纪年

塞琉古纪年

世界纪元

塞迦纪年

已停用:檀君纪元、大韩民国纪年

其他

代日韵目

主日字母

参见历法、授时与时间相关主题

Copyright © 2022 世界杯吉祥物_世界杯日本队 - ctpap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