燔:燔怎么读,不读fān,也不读pān,燔字什么所以,火番是什么字?
汉
HanZi
辛林
字
哈喽,小伙伴们,又到学习汉字的时间啦!
本篇笔记写的是“燔”字,应该算比较陌生的一个字,含“番”构件的字我们见过很多,但是“燔”字好像着实少见,这到底是一个什么字,又表示什么意思呢,本篇笔记来搞定这个知识点。
开始之前,还是老样子,对昨天笔记做个回顾,昨天笔记写的是由三个火字构成的“毳”字,一起来复习一下。
“毳”这个汉字的读音是cuì,它是一个会意字,由三个“毛”字组成,形象地表示了“细毛很多”的意思。在古代文献中,“毳”字的本义指的是鸟兽身上的细毛,这些细毛具有抵御寒冷的特性。此外,它也用来形容丝绒,如白居易在《红线毯》中提到的“毳缕”就是指丝绒部分。在《汉书·沟洫志》中,“毳”字还用作“橇”的代字,读作qiāo。“毳”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如守宫盘铭文中的“毳布三”指的是用细毛织成的布。在《诗经》中,“毳衣”指的是用毳毛织的衣服,是大夫的服饰。在现代汉语中,“毳”字常用来指人体表面除了头发、阴毛、腋毛之外的其他部位生的细毛,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寒毛”。在《说文解字》中,“毳”被解释为兽的细毛,还用来形容脆弱、不坚韧,或食物酥松的状态。此外,“毳”字在古代也用作某些冕服的名称,如毳冕,是古代天子、大夫的礼服之一,用毛布制成。
昨天笔记中的“毳”字,简单回顾这些点,如你需要了解这个字更加细化的知识点,请翻看昨天的笔记。
来看本篇笔记所写的“燔”字。
“燔”字的读音为fán,与“烦”同音,不读fān,也不读pān,快用你的输入法键入拼音fan,找到它吧,很好找。
《唐韵》里对燔字的注音为“附袁切”,《集韵》、《韵会》里对燔字注音为“符袁切,音烦”。
(燔·金文)
“燔”字最早见于金文,字上面是个简化的“掌”(兽掌),下面则是“火”,合起来就是火烤兽掌的意思。到了小篆时期,上面的“掌”变成了“番”,而“火”则挪到了左边,但意思还是那个意思。到了楷书,咱们就看到了现在熟悉的“燔”字的样子。
(燔·小篆)
“燔”字的本义是“烤”或“炙”,想象一下,古人围着篝火,烤着野味,那场景是不是颇有点原始风味?不过,别小看这个字,它还有引申义呢。从“烤”引申到“烧”,比如《韩非子》里提到的“燔诗书而明法令”,这里的“燔”就是烧的意思。
许慎《说文解字》说:燔,爇也,从火番声。爇字之前学过,读作ruò,本义为烤、烧,许书里说“爇,烧也”,《通俗文》里说“然火曰爇。”。
古人的祭祀仪式中,有一种叫做“燔柴”的,就是把玉帛、牺牲放在柴堆上烧,以此祭天。《礼记》里就有记载:“燔柴……祭天也。”这不仅是对神灵的敬仰,也是对火的崇拜。
“燔”还有个小秘密,它有时还能当“膰”的通假字用。“膰”是古代祭祀时用的烤肉,比如《孟子》里就有“燔肉不至”的说法,意思是祭肉没送来。这可真是汉字里的“替身”高手啊!
“燔”还是一个形声字,左边的“火”表示意义,右边的“番”则贡献了读音。《说文》里说:“燔,爇(ruò)也。”但这里有点小争议,因为“燔”的本义应该是“烤”,而不是“爇”所表示的“点燃”或“放火焚烧”。
虽然历经沧桑,但“燔”的古今字形变化并不大。不过,得提醒大家,“燔”字右上部分可不是采摘的“采”,别搞混了哦!
关于汉字“燔”的内容简单写到这里了,希望通过这篇笔记,你能对这个字有更深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