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晋、郑夹辅之福的东周,为何会选择自断双臂?
二、福祸相依,贿臣以安
昔日,西周麾下有百余诸侯国,王畿之地,西起岐阳,东到圃田,所有渭、泾、河、洛地带,周武王定都镐京,被称为“宗周”,周成王于洛水之滨营建新邑,东都王城被称为“成周”。然而到了周平王这里,东周之土“东不过荥阳,西不跨潼关,南不越汝水,北只到沁水南岸,方圆只有六百余里,地窄人寡”。没有广袤的土地支持,没钱组建军队,还被夹在众多诸侯国之间,加上身为“共主”的周天子又怎么能背弃这个身份去攻打那些小国。有秦、郑、晋夹辅之福,亦有亡国之祸,福祸相依既是如此。
周王朝历来有厚同姓、薄异姓的国策,到了周平王这里,他需要诸姬强国来稳定自己的统治也是迫不得已,尤其是迁徙到了亲信诸侯的掌控之地成周洛邑后,东周已经不是那个天子一言九鼎,能够直接决定诸侯国君生死的“天下共主”了。为了让拥立首功的国君们为自己做事,周平王作《文侯之命》嘉奖晋文侯,赐“秬一鬯卣,彤弓一,彤矢百,卢弓一,卢矢百,马四匹”;秦襄公建国,得到了岐、丰之地的征伐与所有权;郑庄公得以在周王室任职,借机实施东扩战略计划,这一切都因为周平王所拥有的武力无法阻止大国的扩张,只能用“空头支票”来换取支持。
三、君不如臣,君臣生隙
第一个向东周王室发起挑战的正是雄主郑武公,而他也是周平王第一个想扳手腕的诸侯。郑桓公在担任周幽王司徒的时候就看出了周必灭亡的下场,于是迁其民于雒邑以东,借虢郐二君之地,以此为建国之基。巧的是,前去贿赂二君的正是他的长子掘突,而灭亡二国的也是继承君位的郑武公掘突。在护送周平王东迁的时候,郑武公就趁机吞并了周边的小国,“前华后河,右洛左济,主芣、騩而食溱、洧”,这样的强盛也引发了周平王的担忧,让周平王决定对郑国动手。
周平王五十一年(前720),兼并打嗨了的郑武公之子郑庄公很久没有向天子述职了,周平王一看这能了得?于是打算任命另一位亲信西虢国国君忌父来分权。郑庄公也是暴脾气上来了,直接跑到周平王面前施压,本来这事是周平王暗地许诺的,先开始嘴硬不承认,再三赔礼道歉后,见郑庄公依旧不依不饶,只好提出派人质到郑国。但这一举有失天子的威信,于是提出两边互换人质,“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这次交质事件成了周平王最大的心病与催命符,也为日后周郑反目埋下祸根。
四、多行不义,势如累卵
就在周郑交质发生后没多久,几乎一生都不得志的周平王就去世了,为质的王子狐也因为伤心过度随父同去,周平王姬宜臼之孙姬林继位,是为周桓王。要说周平王时期虽然被压制得死死的,但就连郑国都不敢明着直接搞事,然而周桓王上位后就不一样了,因为他是自己作,也是在他的操作下,东周王室自断晋郑左膀右臂。周桓王二年(前718),晋国的窝里斗持续扩大,曲沃庄伯贿赂周王室,联合郑国、邢国攻打翼城并得到了周桓王的兵力支持。要知道,支持周平王的是晋文侯,而曲沃庄伯是晋国小宗,这一举动严重点可以说是坐实了周平王得位不正,周桓王恩将仇报。
周桓王上台后理所当然找上了“仇家”郑国的麻烦,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惹上了大麻烦。周桓王三年(前717),郑庄公很给面子来朝见,但周桓王因为昔日周郑交质而不给郑庄公的面子。一个是年近五十,在位三十年有余,经历内乱,打过外国,怼过周平王,什么大风大浪会没见过的狠人,另一个则是刚刚掌权就背信弃义的愣头青,政治手段肯定是郑庄公更为成熟。郑庄公倒是忍了,因为他还是天子的卿士,借着“不尊重天子”的名义四处征伐,还没必要和天子闹翻,结果这在周桓王看来是示弱了。
周桓王十三年(前707),周桓王夺了郑庄公的权,气不过的郑庄公便夺了王畿刚熟的粮食,双方关系继续恶化,甚至大打出手,爆发了著名的繻葛之战。此战中,郑将祝聃一箭射中周桓王肩膀,郑军打败王师,于是周天子威严扫地。眼见周郑交恶,晋自顾不暇,周桓王只能依仗虢国,然而虢国国君虢仲又谗言大夫詹父,被周桓王发兵攻伐。眼看周桓王再无助力,于是鲁恒公杀其兄鲁隐公自立,楚国国君熊通自立为“楚武王”。至此,小国惶惶,大国兼并,身为“天下共主”的东周王室沦为笑柄。
东周天子弱而诸侯强,不是朝夕之间就产生的,也不是周平王迁下都就造成的,血缘关系的逐渐稀薄,加上西周末年天子的“不义”,已经让西周王室的统治备受挑战。而像秦、晋、郑这样拥立有功的诸侯国,更是打着“不尊天子”的口号狠刷存在感。争霸也好,称王也罢,都是有强横的实力才做的,周天子对左膀右臂动手,何尝不是怕诸侯们做大做强威胁自己,而且是已经有这样的趋势出现了。可惜的是周桓王的手段还是稚嫩了许多,对郑、晋政治与军事行动的失败,导致东周天子再难作为,“诸侯背叛,构怨连祸,九族不亲,故诗人刺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