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监狱菜单图鉴:囚犯到底吃什么?
在英国,菜单里经常出现果汁和饼干;在德国,布丁和香肠成了囚犯常见的晚餐;而在挪威,每天只有一次集中用餐时间,其他时间,囚犯得自己下厨。这种“自理式”饮食不仅降低了成本,也增强了囚犯的生活技能和责任感。
欧洲的理念是:监禁不是折磨,而是改造。饮食,不是福利,而是修复的一部分。
澳大利亚:菜谱中透出的改造逻辑
在西澳的监狱菜单中,肉丸配洋葱酱是一道家常菜,而苹果酥和奶油蛋羹这样的甜点,也不算罕见。早餐是谷片和烤面包,午餐是冷肉三明治,晚餐则可能是鸡肉或烤鱼。
澳大利亚的监狱饮食走的是“功能化平衡”路线。食物不奢侈,但足够温饱、营养和尊重口感。昆士兰州的部分监狱甚至允许囚犯参与厨房工作,以提升改造动力。
韩国:米饭之外的多样尝试
韩国的主食是米饭,配豆类,这是最基础的囚犯饮食结构。但这并不代表单调。早餐可能有奶酪面包、番茄汤、沙拉和酱油;午餐则会有牛骨汤、泡菜、海带和豆类。
韩国牢饭的特点是“饭为主、汤为辅、菜为调”,符合其传统饮食习惯。但在少数设施中,食物变得更具实验性,以提高囚犯情绪和健康。
泰国:稻壳与香肠之间的阶层
作家哈里·尼古拉德曾因政治问题在曼谷服刑半年。他的回忆中,监狱里的饮食成了阶层的镜像。
底层囚犯吃的是带稻壳的米饭和劣质汤。而那些能向典狱长“打点”的人,则有香肠、蜂蜜、奶酪和羊角面包当早餐。更特殊的是,外人可以为囚犯带食物,这也就成为“自掏腰包保口福”的现实路径。
这种制度让人震惊:在高墙之内,胃的自由,依然有价格。
印度:神多食众,难求一致
印度的饮食地图复杂到了极致,监狱餐更是难以统一。早餐是炸面饼配小菜,午餐通常是炖扁豆配米饭,晚餐是玉米饼配咖喱,周日则可能多一份肉汤。
食物不算丰盛,且因州与宗教差异而各不相同。某些邦提供素食;某些监狱在节庆日给囚犯送上甜点。这些细节展现了在纷繁文化背景下,国家如何在“人道”与“经济”之间找平衡。
新西兰:三餐,不挨饿的标准
新西兰在饮食方面采取的是“全面保障制”。早餐有谷物和三明治,午餐是汤或粥,晚餐配有咖喱肉卷或肉酱番茄饭。没有华丽,但也不缺营养。
这是一种典型的英联邦式管理:条理清晰,制度完整,食物不过多干预囚犯情绪,但也绝不让人挨饿。
美国:廉价、统一、工业化
在美国,囚犯吃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在州、政策和预算。大多数地方,每天三顿,有些州甚至缩减到两顿以节省开支。
样本菜色:热狗、鸡肉饭、布丁、牛奶谷物和沙拉。在节日,或许能吃到火鸡和甜点。华盛顿州部分监狱中,90%的鸡蛋、牛奶甚至肉类都由囚犯自己饲养、加工。
美国的监狱饮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效率主义与成本考量,食物也沦为运营的一部分。它不是为了“人性”,而是为了“维持秩序”。
俄罗斯:厚粥淡饭中的求稳心理
在俄罗斯,早餐是稀饭配茶,午餐是一碗清汤加点肉,晚餐是马铃薯或麦片粥,再加点肉末和黑面包。有时还会附上一点蜜饯或糖。
没有惊喜,但也没有灾难。俄式监狱饮食的核心在于“能吃饱”,并延续苏联时代的统一配发逻辑。所有人吃一样,不分贫富——一种绝对的平等,也是一种冷酷的合理。
结语:一口饭,几重世界
囚犯的餐桌,不只是营养问题,更是政治、文化、经济和人权的微型战场。
从日本的鲭鱼,到美国的热狗,再到印度的咖喱扁豆,不同国家的监狱饮食呈现出的是制度的侧影。而我们站在自由的这边,看着他们的饭碗,不该只是好奇,还应有所思考:
一个社会如何对待犯人,某种程度上,也揭示了它如何对待“失误中的人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