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来看“佛教熊猫”——贝叶经
梵文贝叶经虽然最早产生于古印度,但现今在印度境内基本上不见其踪迹,而在我国西藏却保存有大量的梵文贝叶经写本。这些梵文贝叶经大多是10—13世纪从尼泊尔、印度、克什米尔传入,有的是藏地高僧大德亲自前往印度等地抄写回来,有的是印度、尼泊尔等国僧侣来藏地弘法携带而来。尤其是11世纪,伊斯兰军入侵印度,对印度佛教进行了大肆摧残,各大佛寺的藏书被付之一炬,许多佛教僧侣为了躲避,带着珍贵的梵文贝叶经大举北移,到尼泊尔和我国西藏地区避难,他们中的一些人就在藏区居住下来,从事译经弘法活动。由于佛教僧人向来把梵文贝叶经看作是法宝,或装藏于塔内、佛像中,或供奉于殿堂加以供养,同时藏区一些较大的寺院历史上都有学习梵文的传统,因此十分看重对贝叶经的保管和保护。
贝叶经的内容大多是佛教经论,尤其以密教经典居多,也有相当数量的印度古代语言学论典、医学著作和文学作品等。这些贝叶经写本,不仅承载着大乘佛教思想,沉积着厚重的印度古代文明,同时还涉及中印文化的相互影响,关涉西藏的佛教史与文化史建构等。
贝叶经无疑是我国珍贵的文物,也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在我国不仅得到妥善的保存,且它的价值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延续,现存于汉文、藏文大藏经中由梵文贝叶经翻译过来的经典就是明证。因此可以说,中国是贝叶经真正的保护者和传播者。
贝叶经形式和制作
叶质形一类是真正的贝叶经,傣语称“坦兰”。它是用民间制作的铁簪子刻写在经过特制的贝叶片上,其规格有每页四行式、五行式、六行式和八行式等四种,傣语分别称“兰戏”、“兰哈”、“兰贺”、“兰别”。以前三种规格的贝叶经本最为普遍。
贝叶经的制作过程简要介绍:
一、采叶:南印度和斯里兰卡生有一种特别高大的贝多树,这种树不分枝,其叶硕大无朋,集生于顶。这种树的嫩叶是刻写贝叶经最好的原材料。其成筒状,浅黄色,等它稍大变为浅棕色时,从叶柄割取下来,展开铺平,成为扇形,其大小足可盖满一面墙壁。如裁开做伞,可得四五把。每个叶片上有近三十条粗硬的叶脉。用利刀除去叶脉后,便取得近三十个叶片。每个叶片有 两米 多长,一端稍宽,另一端稍窄。
二、水煮:把裁好的叶片横向卷起,放在大锅里用水蒸煮,然后捞出晾干。这样处理后,叶片就变得质地柔韧,不易折断。
三、磨光:将一根面杖粗细的桄榔木棒横架在两根木桩上,将晾干的叶片挂在木棒上,两手攥住叶片的两端,上下拉磨。因桄榔木棒质地粗糙,叶片的表层便可磨掉,使叶片变得洁白而光润。
四、裁割:根据所需贝叶经的大小,用直尺和利刀在叶片上裁切。一般每片贝叶长约 两英尺 左右,宽约 三英寸 左右。也可在同一张叶片上裁出几种型号的贝叶。这需要一定的技术,否则会造成浪费,然后将从许多叶片上裁就的许多同等大小的贝叶集中在一起,以备装订成册。
五、烫孔:用烧热的铁棍在贝叶的中间烫一孔洞,以便用绳穿订。如果贝叶较长,可烫两个孔洞。
六、刻写:在烫好孔洞的贝叶上,用铁笔刻写经文。铁笔较重,便于刻入;笔尖由好钢锻成,异常锋利。刻经人首先要把左手拇指指甲的中间一块剪掉,使指甲盖形成一个内凹的弧形缺口。刻写时将贝叶夹在左手拇指和食指中间,经过修剪的指甲按在叶面上,右手握笔顺指甲的弧形凹势刻出环形僧伽罗语字母。随左拇指从左向右移动,便可刻出整齐的一行。僧伽罗字母最早本是婆罗谜体,这种字体的笔画多为直线,刻写时贝叶容易开裂;正是为了便于贝叶刻写,才逐渐改用了多为环形和圆形笔画的僧伽罗体。贝叶刻写影响到文字的发展。
一张普通的贝叶,每面可刻写七八行,可含一千五百到两千个字母。字母大小可随意掌握,一般分为象、狮、鹅三个型号,象型最大,狮型居中,鹅型最小,一个字像一颗珍珠。如果刻写“毕利特经”(即“保护经”),则往往采用象型大字。一个僧人每天可以刻写三叶六面。每刻完一面之后,要在一端的边上用僧伽罗字母标出页码。因僧伽罗文的元音、辅音相合可拼出一个新字,这样按字母顺序可写到五百多页。
七、上色:刻写完毕之后,要用墨水涂抹叶面,称为“上色”。墨水由灯烟与肉桂油调制而成,灯烟是椰油灯熏成的细而黑的粉状物。这种墨水涂在叶面上,黑色便吃入凹下的字中,变得醒目易读,而肉桂油渗入、浸透贝叶之后,可以防潮、防腐和防止虫蚁蛇蝮的蛀食。为了长期保存,过若干年后还可再涂抹一遍。
八、装订:贝叶上色、晾干之后便可装订成册了。贝叶经都讲究用美观、坚韧的封面和底面。封面和底面通常用优质木料的薄板制成,有的甚至使用象牙薄片。在封面和底面中部同样也要打好孔洞,然后用一根结实的细绳把刻好的贝叶穿在一起,打一小结,便订成了一部贝叶经。细绳往往很长,剩余部分可把全书缠绕几道,以便携带和存放。
纸质形一类是指绵纸经书,傣语称为“薄嘎腊沙”。它是用野蕨杆削成的蕨笔蘸墨写在绵纸本上而成。其规格有宽面页式和连折叠式两种,其中以宽面最为普遍。
传承千年
贝叶经成了社会各种文化知识和思想观念的荟萃之苑,这也影响到了贝叶文学的内容构成。除了佛寺集中收存贝叶经而外,民间也流藏有各类贝叶文献,所以贝叶文化从佛寺到民间,成为文化的代表和象征。
“见贝叶经如见佛面,益于身心”
——大德竹禅《贝叶记》
贝叶经记录的内容包罗万象,是记载和传播人类文明的“活化石”。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保存至今且品相完好的古贝叶经已极为稀少,难得一见。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潍坊的李伟先生辗转世界各地集藏各时期、多种文字的贝叶经,其中不乏历经数百甚至上千年岁月洗礼的古老贝叶经卷。并筹建潍坊希有贝叶文化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与大家共同交流,冀望将这一文化宝藏进行深入挖掘,保护传承好、利用好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造福当今社会。
潍坊希有贝叶文化博物馆(筹)
地址:潍坊十笏园文化街区中段
(郑板桥纪念馆西邻)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